與宋允鵬教授學琴的歷程PART 1-1
因為夏令營將邀請宋允鵬教授講習,不禁讓我回想起從前到老師家上課的情景,也將老師給我彈過的曲目整理一番,順便做個音樂欣賞吧!
與 宋允鵬 教授學琴的歷程有兩個階段,今天先說第一段:
第一階段是我大學二年級時,以前的鋼琴老師推薦我找 宋 老師,那時老師住在東吳大學教授宿舍,所以每次上課總要花費很多交通時間,先搭公車到火車站,到台北後再搭一班公車,進入校門口再走一段 山路才到 老師家 (不過有次上課才發現在我之前的一個學生還遠從台南來呢!)
第一次上課超緊張,彈奏Mozart Sonata in A minor, K 310第一樂章與Chopin: Fantasie-Impromptu Op. 66
印象中當我演奏完後,老師並沒有說什麼,大概是不太好吧?
之後的課程除了要我繼續未彈完的Czerny op.299外,還練習以下的曲子⬇️
一.巴哈法國組曲Bach: French Suite No .6 in E 、 巴哈法國組曲Bach: French Suite No .4 in Eb
組曲裡的每一首都要練習,而且是每次上課給幾首(因為以前學琴都是一個作品每次只練一首,所以剛開始還真不習慣!)
💜Bach: French Suite No .6 in E
💜Bach: French Suite No .4 in Eb
➡️法國組曲 BWV 812~817
組曲,是將可以獨立又互有聯繫的幾首樂曲組合為一個整體。那時的組曲通常由四種舞曲組成:
(1)阿拉曼德舞曲,4/4拍子,多為沉穩的情緒。
(2)庫朗舞曲,活潑的3/4拍子。
(3)薩拉邦德舞曲,也是3/4拍,但緩慢、凝重,常有悲哀的意味。
(4)吉格舞曲,是非常快速的舞曲。
除這四個基本部分外,還可加入嘉禾舞曲(中速,4/4)、小步舞曲(典雅的3/4拍)、布列舞曲(快速的四拍子,總是從弱拍開始)。這些不同的節拍、速度、性格互為對比,但各組內的各曲,調性都是一致的。例如第一首是E大調,所有各曲則都用E大調。
《法國組曲》是巴赫獻給他的第二位妻子安娜的,為古鋼琴而作的舞曲,感情纖細,洋溢著愛情,作品較為小巧玲瓏,小曲輕快。大約作於1722年。此時巴赫與第二位妻子安娜·瑪格達琳娜(Anna Magdalena)新婚不久,這部組曲的5首收集在1722年巴赫為瑪格達琳娜編輯的樂譜集第一集中,其標題並非巴赫所起,可能是後人因其輕妙、典雅,近似法國風格的氣氛而予以命名。這套組曲規模較小,包括6首:
第一號,D小調,BWV812,共包括5曲:1.阿拉曼德舞曲,2.庫朗舞曲,3.薩拉邦德舞曲,4.小步舞曲1和2,5.吉格舞曲。
第二號,C小調,BWV813,共包括6曲:1.阿拉勒曼德舞曲,2.庫朗舞曲,3.薩拉邦德舞曲,4.歌調(Air),二段體,抒情風格,5.小步舞曲,6.吉格舞曲。
第三號,B小調,BWV814,共包括6曲:1.阿拉勒曼德舞曲,2.庫朗舞曲,3.薩拉邦德舞曲,4.英國古老的土風舞曲,5.小步舞曲1和2,6.吉格舞曲。
第四號,降E大調,BWV815,共包括7曲:1.阿拉曼德舞曲,2.庫朗舞曲,3.薩拉邦德舞曲,4.嘉禾舞曲,5.小步舞曲,6.歌調,7.吉格舞曲。
第五號,G大調,BWV816,共包括7曲:1.阿拉曼德舞曲,2.庫朗舞曲,3.薩拉邦德舞曲,4.嘉禾舞曲,5.佈雷舞曲,6.路爾舞曲,7.吉格舞曲。
第六號,F大調,BWV817,共包括8曲:1.阿勒曼舞曲,2.庫朗舞曲,3.薩拉邦德舞曲,4.嘉禾舞曲,5.波蘭舞曲,6.佈雷舞曲,7.小步舞曲,8.吉格舞曲。
至於《法國組曲》為什麼叫「法國」?據說是因為組合方式、音樂風格都有法國風格的影響。但本質上,還是德國音樂。凡是學過一段鋼琴的,都彈過我們通常稱為「小巴赫」的那本書,那裡有幾首就是選自《法國組曲》的,如第23首:這是第五首G大調《法國組曲》中的第4曲,《嘉禾舞曲》。明快、優美而又典雅。樂曲綜合了復調與和聲兩種手法。再如第24首《小步舞曲》,是第六首《法國組曲》中的第7曲.
在這套法國組曲中,第四號是最意境美麗的,第五號是最膾炙人口的,第六號是最歡快的。
引用http://www30.discuss.com.hk/viewthread.php?tid=7207171&extra=page%3D10
二.海頓奏鳴曲Joseph Haydn Piano Sonata in B flat major, Hob XVI:2
海頓的鋼琴奏鳴曲,非常容易親近!
💜成為鋼琴教師後,也參加宋教授的海頓鋼琴作品研習~
九首早期作品-與小奏鳴曲程度相當(neun kleine frühe sonaten)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