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力芬蘭~看芬蘭的音樂與藝術人文教育
美力芬蘭:從教育建立美感大國
作者:陳之華 (部落格:北國風情)
目錄:
第一章 美的邂逅
1. 原來,她是音樂大國
2. 以出產「世界級指揮家」聞名
3. 從大自然中找靈感的設計大師
4. 為了病患,大師設計了座椅
5. 不只是花瓶
6. 機場的視覺藝術
7. 來赫爾辛基看建築?
8. 一百三十年的芬蘭建築設計比稿!
9. 為何要建築比稿?
10. 公共圖書館成為建築佳作
11. 一座城市的希望與未來
第二章 美的扎根
1. 嬰幼兒音樂啟蒙課
2. 綿密的音樂教育網
3. 音樂教育是給每一個人的
4. 美力的終身學習
5. 動手去做是關鍵
6. 孩子學建築
7. 都市計畫,邀請孩子來決定
8. 陪孩子一起找合適的樂器
9. 過與不及之間
10. 練多久,孩子自己決定
11. 不熱中比賽的美力教育
12. 自然、自在,是重要的養分
13. 一場青少年大提琴比賽
第三章 美的饗宴
1. 小城,也能躍升為歌劇重鎮
2. 迷你小鎮創造世界級音樂節慶
3. 節慶活動,也要往下扎根
4. 保羅國際大提琴大賽
5. 最勁爆的北國之光
6. 妖怪樂團
7. 「廣場」上見!
8. 兩百里路的音樂饗宴
第四章美的省思
1. 美力,我們為何害怕呢?
2. 踏出「美力」第一步
3. 教育,是提昇美感的途徑
4. 哪一幅畫,最吸引你?
5. 每個人的基本權利!
6. 請問,我們直笛吹了幾年?
7. 讓每個人都懂吉他
8. 為何是狂賀呢!?
9. 聽眾,也是需要培養的
10. 我們一起去聽音樂會
11. 誰不知道華人的「厲害」啊?
12. 框架與格局
內文試閱:金石堂網路書店
第二章 美的扎根
不教競爭的美力教育
二○○八年秋天,我拜訪了赫爾辛基音樂院的院長瓦梅女士。雖然平日裡,我一個星期總有兩、三天會在院裡「出沒」,但那天卻是特別與她有約,聊一聊我很感興趣的音樂教育,以及芬蘭人如何看待藝術文化與音樂在教育上的價值。
院長一提起音樂教育,反應還滿「芬蘭」的。她有點無奈的說,芬蘭孩子對於學習音樂的興趣普遍很高,雖然基礎教育裡有音樂課,但仍有不少孩子想參與院裡的樂器專修課程,可惜政府的經費與相關資源都有限,所以好遺憾沒辦法錄取每一位對音樂有興趣的孩子。
在我們習以為常的想法裡,社會國家應該是恨不得可以高高在上的從眾多孩子們「萬中選一」,但北歐極為重視在基礎教育與初始階段,給予每個孩子公平、均衡的 音樂教育機會,並希望運用資源培育更多對於音樂有﹁自主性﹂興趣的學生,讓他們進一步學習音樂,成為一種長遠的「文化投資」。
院長語帶詼諧的談起一事。每次有國外訪問團到院裡來,例如早先有一團東歐國家(前蘇聯國家)的參訪團,對於芬蘭的音樂普及、養成教育和音樂水準、成就等, 印象頗深,但也總是劈頭直問:「那你們一定也到處舉辦很多音樂比賽吧!?」「嗯?比賽?很多?」這種問題讓芬蘭人乍聽之下總會有點錯愕。院長說她一聽到, 雖不免嘆息但總誠懇的搖頭說道:「沒有,沒有,我們真的不會舉辦很多比賽。」接著就需要耐心解釋芬蘭音樂教育的基本理念與施教方式。當然,那些有著「操 兵、苦練」根深柢固觀念的俄式教育
界人士,能不能心領神會就不得而知了。
我倒是笑著說:「我知道啊,您這裡的文化,不喜歡孩子從小就開始做過多的無謂操練、競賽,更不喜歡孩子尚在懵懂之時,就已經以威權的成人思維,在孩子身上加諸過多的賽程,去進行無意義的較勁,因為這不僅扭曲了孩子的正常學習進度,也會間接破壞了音樂學習的本質。」
二○○八年的春天,大女兒在赫爾辛基音樂院老師的安排下,參加了芬蘭第一次在揚沙寇斯奇(Jamsakosi)市舉辦的青少年大提琴比賽。在會後的非正式 聚餐中,我和許多當天身兼選手家長角色的音樂家、老師們聊起來,在芬蘭這個頗不熱中青少年比賽文化的音樂環境,不知大家對於這次罕見的首次比賽,有何看 法?
大女兒的大提琴老師薩米(他的兒子正好也是參賽者)在餐會上就說:「其實,當我們協助學生在為這場比賽做準備時,就曾收到院裡其他幾位老師的抗議信,他們 認為為什麼要把音樂學習弄成如此具競爭性?為什麼要孩子在這麼年幼時,就參加比賽?這樣豈不是會過早將音樂學習之路弄得太過嚴肅了嗎?」
薩米講完之後,在座的其他人們倒認同在適當階段、準備充足時,偶一為之的比賽並非絕對不好的事,只要師長與孩子在賽前、事後的「心裡建設」都做得好,賽程與練習的各個階段與日常授課時間都能安排得當即可。
但他們也一再說明,在兒童與青少年時期,如何讓比賽過程與結果不造成孩子無謂的挫敗感,也不激化學生與家長勝驕、敗餒的心態也非常重要,如此才能避免促使比賽「反客為主」,取代了正常教學、凌駕了音樂正常學習之路。
辦好一場盛重又具教學意義的比賽,以及如何確保比賽不會扭曲教學,這中間絕對有許多智慧與謹慎的思維,必須謹記在心。
不過,芬蘭整個音樂院的養成教育,並非毫無刺激或策勵。老師們雖不熱中比賽與較勁,但平日除了個別教學的課程與責任之外,也有群組、團體的協同教學,和定 期的個別演出安排,每學期至少一至兩次,有時甚至會有二至三次的演奏會。時而在小教室舉行小場合的表演,時而在中型演奏廳演出,同時也會配合院裡其他的大 型音樂會之節目演出,如合奏、室內樂、管絃樂團等。
院裡老師們所教導的學生,通常會有不同的年齡層,從五歲的幼童到二十來歲的音樂科系成年專修生都有。這讓孩子有許多機會接觸與看到不同程度的學習者,從中觀摩,學習尊重。
老師從不會要求同年齡的孩子要一起較勁或擁有相同的學習進度,因為院裡並沒有統一的考試,也沒有學習快慢上的壓力,反而有機會依照學生的程度與學習進度調 整自己的步伐。而所有在音樂院正規基礎課程的孩子,在整個院裡或全國的學習過程裡,只有三次的考試必須完成,所有的學生可依自己的程度選擇在最適當的時候 完成,唯一的要求是正規生必須在十五歲前完成這三段基礎考核後,才能往中階的專業學習課程繼續邁進。
每當稚齡學子們看到比自己年齡大、「聞道」較早的音樂學生,拉著難度較高的布拉姆斯,或是巴哈的曲子,眼中自然流露出對演奏者的敬意與對樂曲的欣賞,這是在多次發表會的現場裡,最讓我動容欣喜的時刻。
留言
張貼留言